為何需要轉型數位前導?
- peiyingntnu3
- 2023年3月9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3年7月17日
#數位教育、#數位學習 (講者:陳佩英)
#混成教學問卷 (https://forms.gle/pzHNX9Q2KJ4hBWs27)
數位前導計畫前導例會
數位前導計畫前導例會於線上舉辦 111學年度第二學期甫開學,高優方案總計畫於2月18日(五)的上午及下午分別辦理了「111高中優數位學習系統性發展分享會」及「112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申請說明會」,全國約有400位及500位師長線上參與,會議獲得了高中學校師長們的熱烈參與及迴響,為高優方案新學期的數位精進活動揭開精彩的序幕。
為闡明112學年度數位前導計畫的重要性與宗旨、促進區域校際互助與聯盟協作,高優總計畫緊接著於2月20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行「2月份新課綱論壇暨前導學校期初會議」,五區區長、濕地社群以及60所前導學校的近200位師長均出席與會。
例會當天主要說明高優前導轉型為數位前導的主要理由。大家一定注意到,近期相當熱門的聊天機器人軟體(ChatBot)掀起不少話題,顯示當今數位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速且新科技的擴散更加地無遠弗屆,而身處教育體系的我們,實應加緊教育智慧化的腳步,以因應新一波新興數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衝擊。
混成教學準備度調查(https://forms.gle/pzHNX9Q2KJ4hBWs27)
當天例會總計畫團隊提供與會師長試填「混成教學準備度」線上問卷,由美國研究團隊所提供。不少國家包括新加坡等國之學校使用此問卷,以了解教師們在混成教學的發展進程。該問卷總共分了五個面向,包括:
價值傾向:指態度上是否認為一件事是重要的?
虛實整合:探討那些是虛實的融合與整合需注意的事項?
數據運用:數位化的優勢在於能夠留下學生學習的軌跡,其中所稱的actionable data,與以往的形成性、總結性評量稍有不同,而是將學生的學習軌跡資料視為學習即評量的資料回饋,以幫助教師調整其教學,以及學生做出進一步的改善行動。
個人化教學:數位教育的樣貌由過去班級與群體的概念轉向「個人化的教與學」,結合個人興趣、學習風格、先備知識等,組織成為個人的學習進程,故教師需嫻熟如何善用各類學習軟體、工具及平台,組合出量身打造的教學資源以供學生的客製化、個別化適性學習,幫助每一位孩子獲得真正的學習。
線上互動:以個人、小組、大班、虛實同步、非同步或整合等的多元組合方式進行師生及同儕互動。

圖:混成教學準備度之五個面向/陳佩英
Source:Graham, C. R., Borup, J., Short, C. R., & Archambault, L. (2019). K-12 blended teaching: A guide to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online integration. Provo, UT: EdTechBooks.org. Retrieved from http://edtechbooks.org/k12blended
當天試測了兩個面向,價值傾向與線上互動,約莫80位填答,填答結果顯示高中教師約在中上程度,表示我們上有改善的空間。
一、價值傾向調查結果:
五、線上互動調查結果:
數位的未來、教育的未來
關於數位科技的衝擊,2017年李開復教授就已經預言,在未來十年中90%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世界的數位化趨勢不可逆轉,而身為地球村的我們應用何種方式及態度因應?因此需透過高優數位前導的集體轉型與定焦,以高效率的方式進行集體學習。
在數位浪潮的推進之下,未來的學校將發生本質性的轉變,型態上「學校」的概念將由固定的建築轉化為隨時可移動及定居的帳篷,因此學校的型態 (如IB學校、實驗教育等)會越來越多樣化,且成人教育(如Hahow線上學習平台)與正規教育會有更深度的融合。而學校運作的基礎亦由過去的行政處室領導或以班級為單位轉為以教與學為核心運轉。
傳統的學習成效或能力是以資格化的認證為標準,而未來若能運用人工智慧學習分析、區塊鏈等技術達到防弊的作用,亦將能提供更準確及更具參考價值的訊息。由於世界變化迅速,OECD於2021年提出《未來展望報告書》(Policy Outlook OECD),將關注的焦點轉移至韌性(resilience)—調適、提問、組織、解讀、再學習,並強調教育系統的回應能力(responsiveness)以面對複雜且瞬息萬變的世界,而數位在其中便是扮演著催化的角色工作,因此如何加速、加強、紮根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
未來學校將是一個以數位元素為養分所生長的具韌性的教育生態系統,透過由下而上自發性的組織與發展,方得以在動態結構之中梳理、歸納、綜整進而定序,將訊息與資訊編撰為嶄新的秩序,作為學習或工作上調整的反饋與依循。
而關於在教育領域及學校教育如何融入SDGs的概念並成為一個具備價值性的學習範疇和目標,高優方案的八大議題即是符應本國的國情所進行的轉換與定焦。
新加坡教育科技發展/ICT發展計畫
臺灣ICT的發展,可以借鏡新加坡的教育科技政策自1997年的發展,疫情後新加坡政府找足勁以數位化與智慧化科技拉提及升級所有的公部門的治理、經濟、社會、及教育的發展,其中1997年提出的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政策,同時也是新加坡電腦化及資訊化發展的的重要轉折點。

圖:新加坡教育科技發展時間軸/陳佩英
綜觀新加坡ICT的系統性與連貫性發展,包括五個階段:
總體計畫一(1997-2002):為課程和評量、教師發展、學習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的基礎搭建期。總體計畫二(2003-2008):搭建流程結構性,建立基礎的規準,使用 ICT 幫助學生進行主動學習。
總體計畫三(2009-2014):加入資安及心理健康議題,重視ICT使用者之福祉與安全,以及數位資料管理的導入。
總體計畫四(2015-2019):疫情前已關注優質學習與素養教育,如何透過ICT提升21世紀所需的各種能力。以跨域、實踐的教育生態系統概念涵括人、物、技術的整合運用。
EdTech教育科技計畫:疫情之後以隨時隨地的混成學習為願景,更強調教師的領導、科技領導角色,以及倚賴大數據分析的管理與決策之功能和價值。進而將本國的教育數據hub與全球的hub進行連結,以維持國家的競爭力。
目前新加坡教育科技的實施重點為同時強化學生自導(主)學習、個別化的學習體驗以及群體化的公民素養。在教師方面則是培養教師的科技教學能力、加強與家長及利害關係人(包含博物館、圖書館等公私部門資源)的夥伴關係以支持學生的學習等。
因疫情之故台灣的數位教育政策亦有快速的發展,如《教育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強化智慧學習暨教學計畫(2.0)》,目前的「班班有網路」及「生生用平板」全國性方案仍屬於基礎的鋪墊階段,未來行政管理的智慧化、課堂教與學的數位化皆有待落實,學校可從數位治理思考學校的未來發展,同時掌握全球數位教育發展的趨勢,這也是高優前導為何於112學年度轉型為數位前導的主要原因。高中前導學校一方面持續引領高優學校共同探索八大主題的內涵,另一方面加入數位元素,透過全國的學校網絡以及跨區協作,以三階段集體學習的方式達到系統性的數位轉型、有效減少個別摸索的時間。
112學年度「數位前導」計畫執行架構

圖:112學年度「數位前導」計畫執行架構/陳佩英
由總計畫所倡導的SAMR模式則是以「替代、改善、重新設計、重新定義」的層次,作為高優方案執行數位前導計畫的理解與參考架構,以及系統化描繪數位學習與教學轉換及提升的鷹架,引導行政端及教師如何思考在行政管理、教學規劃、課程設計、學習評量等面向的智慧化轉型。

圖:科技整合模型/陳佩英
以微軟Minecraft Education的某教學實踐為例,是在紐約某高中內,先讓學生進行實作的體驗,並將過程中所產生的實際數據和資料轉換成平台中的數位資料,並由平台內科學化的分析和計算發想出可能的創新解方。
除了SAMR架構,亦有學者提出PICRAT科技整合模型,將SAMR的「替代、增強、轉化」結合學生與科技的關係類別「消極、互動、創新」而形成更細緻具備豐富度與回應性的教學與課程設計組合。

圖:PICRAT科技整合模型/陳佩英
實務上教師可透過科技整合模型的六個標準(清晰度、兼容性、豐富度、科技角色、範圍、關注學生)和引導問題進行自我評估與反思,以助於釐清自身在混成教學中的價值定位。

圖:評估教師科技整合模型的六個標準和引導問題/陳佩英
提升優質混成教學的7Ps:以了解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習材料與場域的搭建,並透過練習與反饋發展及強化學生的後設認知。

圖:優質混成教學增進/陳佩英
在教師專業發展上,未來高優將透過集體運思,共同考融合及調和TK、PK、CK,發展出高中教育階段的TPACK樣貌。

圖:數位識能運用/陳佩英
同時,在數位治理及管理上,共同學習如何管理所發展出的智慧系統,包含儀器、載具、資料、教學素材、學習等軟、硬體面向的數位管理體系。

圖:管理線上學習環境/陳佩英
在科技導入之後,因基礎設施、學習機會、資源運用、教師社群都會產生嶄新的改變,以及創新多元的組合,這些元素皆與未來教與學、知識內容以及學生習得的態度、技能及能力息息相關,因此行政與教師如何面對、學習、適迎變革顯得格外關鍵。

圖:數位學習生態環境/陳佩英
數位學習檢核與未來行動
本次例會的最後一個主題活動,係以區域為單位,由高優計畫的濕地師長和數位學習小組主任們一起分享,並引導全國的前導學校師長在分別就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規劃、行政配套、未來展望的數位教育五大主題進行線上討論與協作,在師長們熱烈的交流之中,高優總計畫順利地以數位典藏的方式保留、匯集了前導學校第一線師長們的實踐經驗與結晶。未來也將集體探詢的經驗彙整後,作為數位前導接續增能的主題和推動策略之擬定。

圖:各區師長以紅色圓點標示出校本重要且需積極處理的3個主要項目

圖:五區前導學校所協作而成的數位學習圖像(北一區)

圖:五區前導學校所協作而成的數位學習圖像(北二區)

圖:五區前導學校所協作而成的數位學習圖像(北三區)

圖:五區前導學校所協作而成的數位學習圖像(中區)

圖:五區前導學校所協作而成的數位學習圖像(南區)
Comments